川北民間傳統文化紀錄片《川北舊事》第二十四集 —《送絲蠶》
發布時間:2020/11/14 川北舊事 瀏覽次數:1356
《史記》記載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,中國上古養蠶治絲的偉大發明家,5000多年前誕生于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嫘祖村。嫘祖原名王鳳。她自幼聰穎,采果奉親,發現天蟲吐絲結繭,細心觀察蠶的生長規律,嘔心瀝血,首創野蠶家養。
為了紀念嫘祖,川北地區人民用“送絲蠶”的演唱形式在本地長期傳唱,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門民間藝術形式。每年春節,從初一起給人和家禽家畜過年,其順序是:一雞二犬,三豬四羊,五牛六馬,七人八蠶,九牛十虎……。初八為蠶過年,“送絲蠶”表演也就從正月初八蠶過年開始走村串戶,直到正月十五表演結束。演唱隊一般有8人。其中1人演唱;1人扮背絲童;2人扮“絲公爺”“絲公婆”;4人敲鑼擊鼓。內容主要是紀念嫘祖和祈求消災避難、植桑興蠶、五谷豐登、財源旺盛等。現在這個習俗幾乎滅絕了,只有西水鎮宋家坪村還保持了這個傳統而又健康的習俗,村老年協會的宋瑜祥說…..
多人表演的叫大儺,《送絲蠶》屬大儺之一。一兩個人走家竄戶演唱的叫小儺,內容一樣是祈求五谷豐登、財源旺盛、家庭和睦幸福。《送絲蠶》唱法多樣,唱詞不一,道具各異,表演形式靈活多變,服裝也沒有多少講究。不少散落在民間的藝人,他們無聲的傳承著《送絲蠶》這一地方文化。在接觸中他們講述了過去到各家各戶去耍儺儺唱絲蠶的酸甜苦辣,也介紹了送絲蠶的傳統唱法和傳統表演形式。
其中雙峰鄉的馮爵昌背上背一個布包袱,包袱里裝有出門用的日用品和一把蓑草,蓑草代表蠶絲,手敲馬鑼邊走邊唱,祝福主人養蠶順利,蠶繭豐收。
同是雙峰鄉的曹文忠是一個做儺面具的。過去,每年正月初八都要帶著他做的面具到各家各戶送絲蠶祈福。
而太霞鄉的張國偉帶著一個沒有下顎的小面具,手里拿一個馬鑼和一桿小秤。(他手敲馬鑼邊唱邊介紹秤的功能和來歷,然后用送絲蠶的曲調演唱為主家祈福。)
西水鎮的敬玉光是個多才多藝的農民,川劇、嗩吶、送絲蠶他都會吹會唱,而且還懂得多種送絲蠶曲調。勞動累了,在田邊地角也會唱幾句來消除疲勞。
民間儺文化體現了人們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,具有地域性和獨創性的特征。它服務于農耕社會,也是維系當地居民凝聚力的文化形態,具有很強的親和力、凝聚力和生命力。
The-end